所谓商业模式,无非是让人们做你希望他们做并能使你从中获利的事。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不是每个用户都是你想要的那种。
有些用户会对你很好,但也需假以时日才能表现出来。印象笔记的免费增值模式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它能够让很多用户最终升级为收费版,但从免费到收费的转化周期可能是两年。
还有一些用户能为你做的至多是一些免费的营销。尽管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付费用户,但他们可以为你打造产品的口碑,甚至邀请到可能会付费的用户。
最后一些则完全是坏的,他们分散你的精力,消耗你的资源,在你的网站上发布垃圾信息,扰乱你的数据分析。
如果有机会深入观察用户的行为,你会发现只有很少的访客最终成为了产品的忠实用户,更多的只是过客。正如Yipit的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维尼休斯·文森提在一篇回忆2010年产品发布的博文3 中所提到的:
3 http://viniciusvacanti.com/2012/11/19/the-depressing-day-after-you-get-techcrunched/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大的产品发布吗?为什么没有更多人注册呢?他们为什么不能完成注册流程?注册后为什么不再回来用?现在我们的创业已经有报道了,我们该怎么得到更多的媒体关注?为什么我们的用户不把他们的活动推送到Facebook和Twitter?一些用户向朋友发出了使用邀请,但他们为什么就是不接受邀请呢?
回答这些问题依旧要靠数据分析。你需要能够区分开哪些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用户,哪些只是路过、好奇乃至有害的用户。把这两类用户划分清楚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通过改进产品,尽可能增长优质用户的比例,同时驱逐劣质用户。为达成这种目的,你可以粗鲁地一上来就索要用户的信用卡信息:这足以挡掉大部分纯粹出于好奇而没有任何付费意愿的用户。也可以用一些更温和的手段,比如放弃用邮件等方式激活那些久不使用的用户。
如果你开发了一款用户玩过一次就不会再玩的游戏,或是在经营一家电商网站,销售购买频率极低的商品,也好,你只需要直接让用户付钱就好。如果你是SaaS提供商,新用户为你制造的边际成本很低,那么免费增值的商业模式也许效果更佳,前提是你能够清楚地区分开深度用户和那些只是玩玩的用户。如果你希望用户更频繁地消费,你需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怀。以上就是最大化用户价值的一些基本思路。
区分用户时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你使用产品本身的难易程度。有些产品会被动地收集信息:比如Fitbit会自动计算你行走的步数;Siri会自动获取你所处的位置;Writethatname分析你的收件箱并自动创建新联系人。这些几乎都不需要用户做什么,所以也就更难判定用户是否是真正“用”过。而对于那些用户必须主动使用的产品,就更容易区分用户的参与度了。
以刚刚提到的Fitbit为例,它是一款小型的计步器,可以从步数计算出佩戴者行走的里程、燃烧的卡路里、所爬的台阶数,以及整体活跃度。
Fitbit的用户仅仅需要把一个小设备放在口袋里即可计算其行走的步数;用户也可以将数据同步到Fitbit服务器上;用户可以在应用中读取他们行走的统计数据,并分享给好友;用户还可以手动输入睡眠及饮食数据,用来校准被动收集的数据;用户甚至还可以购买高级版的Fitbit以帮助他们达到锻炼的目标。
上述每一个使用场景都代表着不同等级的参与度,Fitbit则可以通过这五种行为将用户加以划分,这非常有必要。一个用户完全有理由只用Fitbit来计步,而不考虑上传等后续工作,但其结果是,Fitbit公司将无法在销售小设备以外继续在这个用户身上赚钱(通过网站广告、高级版订阅、收费处理用户数据等方式),使得这位用户的价值显著降低。精准的营收预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解不同的用户市场细分是如何使用产品的。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你有许多收费或者客户激励模型可供选择:免费增值,免费试用,一次性收费,打折出售,通过广告盈利,等等。但所选的商业模式需要与你所服务的用户细分市场相匹配,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包括:免费用户转化为收费用户所需的时间,产品使用的难易程度,以及多一名“打酱油”用户所增加的成本。
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好客户。切忌失足于计算用户数的渊薮。相反,为好的客户做优化,并根据你的行为所吸引的用户类别来这些行为。